廉政之声 | 优秀家风家训系列第一期 ——朱德的“五心”家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有机统一,家庭是最重要的纽带。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我们要“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为进一步弘扬优秀家风家规家训,加强公司党风廉政建设,筑牢广大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公司纪委在近期开展的警示教育月活动中,将优秀家风家规家训宣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力求通过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优良家风家训,凝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使广大党员干部从优秀家规家训家风中汲取养分、接受教育,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今天是第一期节目,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开国元勋朱德同志的“五心”家规。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居身务其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朱德故居和朱德父母故居中的这两个楹联,语出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是朱家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依循,植根深厚,含义精深,意在劝家人要以“修身”“齐家”为宗旨,勤俭持家,安分守己。

微信图片_20200428104952.jpg

朱德从小生活在一个贫困、勤俭的佃农家庭,受朱氏家族代代相传的《朱子家训》的影响很深。朱家祖先都是憨厚、勤劳、朴实的农民,朱德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第 110页。);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把十几口人的家庭管理得井井有条。日子虽然贫寒,但全家和和顺顺,尊老爱幼,深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尊敬。朱德的父母都是“赋性和厚,为人忠耿,侍亲孝,持家勤”的一代人,他们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在地里干活。佃农家庭的生活是艰苦的,由于地主的残酷剥削,尽管一家人辛勤劳作,但仍然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和《朱子家训》的引导,深深地影响着朱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养成了勤俭廉洁的好习惯,一生都保持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中央纪委的第一任书记,朱德深知处理好大家小家的关系、教育好子女、过好“亲情关”的重要性。他坚持不搞特殊、不谋私利,对亲属讲原则严要求,形成了廉洁清正的优良家风,这个家风最集中的表现就是他立下的“五心”家规:对信仰追求要有恒心,对党和人民要有忠心,对社会主义事业要有热心,对人民群众要有爱心,忠于职守要有公心。


微信图片_20200428105036.jpg


“对家庭的忠诚,应该服从于更大的忠诚”

朱德与母亲感情深厚,却因长年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不能留在长辈身边亲自照顾。在忠孝难两全的情况下,朱德毅然做出选择:舍小家为大家,忠于人民和革命事业。朱德后来在接受一位外国记者采访时说:“我违背了古代相传的孝道,可是自觉对家庭的忠诚,应该服从于更大的忠诚——对国家和全体人民的忠诚。”正如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所写:“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前线奋勇杀敌的朱德得知家中遭遇灾难,“老母尚在饿饭中”。然而,身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的朱德竟然身无分文,连救济母亲、寄钱尽孝也有心无力,只能让家人“变卖书籍及家产接济”。在写给好友戴与龄的求助信中,朱德希望好友能借贷二百元寄给自己的母亲。战争年代戎马倥偬,朱德把对父母的孝心和对家庭的亲情深埋心中,全力投入到了革命事业中。 

革命胜利后,作为开国元勋的朱德,用实际行动为世人树立起破除裙带关系的榜样。新中国成立不久,朱德为了报答家乡亲戚支持他投身革命的恩情,向一个老家来的亲戚表达了可以出资支持三五个亲族中的小孩来北京上学的心意。没想到亲戚回去后,将亲族中的50多人送到了西南局军政府,并要求来北京。朱德了解情况后非常生气,他给西南局写信:“率五十二人之多,已到渝,再欲来京,是犯极大错误的行动……将族亲都带来,浪费公款,又使他们脱离生养来作寄生生活,是十足的封建思想作祟,我请统战部留下几个小孩,以外全部送回仪陇家乡。这个人请统战部切实批评。他的封建思想使族亲脱离生活来京,做什么,能做什么,如何生活,谁人供养,如何再回家乡等事实完全不顾,现在补救的办法只有迅速让他们回家才不致流离失所。”


微信图片_20200428105109.jpg


“我最大的希望是要你们成为可靠的革命接班人”

朱德常对子孙说:“你们是革命的后代,要热爱老一辈的事业,不应关注老一辈的财产,你们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而不应该是我财产的继承人。我没有财产,我这里的一切包括我的整个生命都是属于党和人民的,没有党便没有我的一切便没有你们。”朱德一生积攒下来近两万元的“财富”,用女儿朱敏的话说:“这来之不易的积蓄是爹爹用近似‘虐待’自己的方式才换取而来的。”临终前,朱德立下遗愿,将这些积蓄全部作为党费交给了党组织。

1974年,朱德的儿子朱琦去世了,几个孙子都在外地工作。组织上为了使朱德身边有家人照顾,特意把他的孙子从外地调到北京。朱德却耐心地劝导孙子说:“我虽然年纪大了,但组织上对我有很好的照顾。我最大的希望是要你们成为可靠的革命接班人,不需要孝子贤孙。你从哪里来,还是回哪里去吧。”在朱德的说服下,他的孙子离开北京,回到了原来的岗位继续工作。

朱德没有给子女们留下任何遗产,却留下了比金钱宝贵千百倍的精神财富。朱德的曾外孙女刘清芸已经是朱家的第四代了,“五心”家规依然牢记在她心中,“我从来没有见过我老爷爷(朱德),但是我能从我奶奶身上、从我的叔叔伯伯姑姑身上,感受到我老爷爷身上的品质,我希望未来用我自己全部的力量,传承好‘五心’家规”。


微信图片_20200428105140.jpg


“必须服从组织分配,不要任何特殊照顾”

朱德治家很严,决不允许亲属搞特殊化。他时常告诫子女要树立自力更生和为人民服务的正确人生观。儿子朱琦曾经在战斗中负伤,导致右脚残疾。新中国成立后朱琦转业时,朱德叮嘱他:“必须服从组织分配,不要任何特殊照顾。”按照朱德的要求,在部队已是团级干部的朱琦先是当练习生,后来当火车司炉工和司机,真正从一名普通工人干起来。朱琦严格要求自己,以至于许多和他在一起战斗、工作过多年的同志都不知道他是朱德的儿子。朱德的女儿朱敏后来谈道:“正因为当初爹爹没让我享受特殊的生活,让我和普通人一样生活和工作,才使我今天能拥有普通人幸福的生活和普通人那金子般的平常心。”

外孙刘建初中毕业后,朱德建议他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务农。连里分配刘建去养猪。由于年龄小、力量小,猪食挑不动还洒了一身,刘建一生气就给家里写了一封信,要求调回北京。朱德知道后,马上回信对外孙进行严肃的教育:“干什么都是为人民服务,养猪也是为人民服务,怕脏、怕苦、不愿养猪,说明没有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人民服务就不要怕吃苦。劳动没有贵贱高低之分。想调回来是逃兵思想。”

朱德老家有个侄孙,不太安心在农村工作,曾几次写信给朱德,请求把他调到北京,都被朱德拒绝了。后来,这个侄孙作为适龄青年参了军,几年后,临近复员时,他请求朱德帮忙在北京找个工作。朱德说:“使不得,回原籍安置是政府的政策,我要带头执行,不能有半点特殊。仪陇县天地广阔,需要你,你要回老家去,由地方组织安排,无论干啥都要干好。”

“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业”

朱德给家人规定了“三不准”: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不准亲友相求;不准讲究吃、穿、住、玩。朱德常说:“粗茶淡饭,吃饱就行了;衣服干干净净,穿暖就行了。不然就不能到工农中去了”,“干部子女往往自以为比别人优越,这是十分要不得的”。朱德对家人要求严格,对自己要求更是严格。朱德住进中南海20多年,除了必要的出访所用的两套好一点的服装外,其他的衣服都有补丁。

1963年12月26日,朱德给朱敏题词:“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业。”三个“勤俭”体现了朱德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对儿女们的要求。勤俭持家表现为勤劳生产、厉行节约、有计划地安排家务开支三方面。朱德以身作则,在孙辈们很小的时候,就带领他们一起耕耘劳作,把镢头、铁锹、锄头等工具发到每个人的手上,手把手地教他们垦土、种菜,教育孩子们体验劳动,教育他们要自食其力,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朱德严格控制家庭日常开销,从不允许孩子们乱花钱。孙子们添置必要的衣服和用具都要征得同意,并一一记账,制定一个开支表,每月伙食费、水电费、书报费、衣物费、杂支等项目非常细致清楚,朱德还要亲自检查这些开支。


微信图片_20200428105210.jpg

 第一期天地王坡“廉政之声”就要结束了,今天我们一起重温了朱德朱老总的“五心”家规,相信大家都有很深的感触。朱德所倡导的家规、家风,就如同他所钟爱的兰花,秉承着君子有德的正气。家风正则作风正、律己严,家风正则坐得稳、行得端,我们下期不见不散。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山西天地王坡煤业有限公司    维护单位:党群工作部    晋ICP备05009247号

联系邮箱:tdwpdb@126.com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下村镇